坐轮椅的人,有多想“自己出门”

2023-02-27

害怕独自在家的孤独,又害怕出门会遇到的困难

源地址: 中国新闻周刊_景一——坐轮椅的人,有多想“自己出门”_ 2022-12-03-15:02

郭百岭的名字谐音是“过百岭”。 但命运偏爱黑色幽默,16个月大的时候,他患了小儿麻痹症,双腿落下残疾。“别说翻山越岭了,连一个土坡我都翻不过去。”

小学时,郭百岭的出行工具是一个半人高的小板凳,同学们跑着跳着去上学,他就一点点挪动小板凳,风雨无阻;考上大学后,他拥有了人生第一副拐杖,靠着它们的支撑和同学的帮助,郭百岭没有缺席过一堂课;坐上轮椅是后来的事了,彼时他早已练就了一身独立生活的熟练技能,从湖北来到杭州,租房子、上下班、外出开会、食堂打饭,都可以自己完成。

郭百岭的日常活动范围,也从老家的乡村,来到无障碍设施相对丰富的新一线城市。虽然物理上的翻山越岭于他很难,但人生的山峰,他已经翻过无数座了。

走出门的“成本”有多高

和大部分残障群体不太一样,郭百岭很喜欢出门逛逛。他在阿里工作,除了公司园区,也经常去杭州的景区、商场、公园。他会特意关注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状况,并记下来向上反映。尤其是自己曾遇到的困境,就不想再让其他残障人士也受到影响。

有一次开会路过园区的一段石板小路,郭百岭的轮椅卡进了石板间的缝隙里,他在内网发帖后,公司很快对包括石板路在内的园区32处地方进行了无障碍改造。杭州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也经常和他交流,请他从实际出发,提出更生活化的无障碍建议,促进城市的无障碍环境提升。

事实上,近年来中国尤其是大中型城市的无障碍设施是不断在完善进化的,在交通运输领域,2017年的无障碍设施普及率就已达到近50%。 然而残障群体中,郭百岭这样“爱出门”的人仍然是极少数。 目前,中国残障人群总数超过8500万人,其中视力障碍人数1200多万,肢体障碍人数近2500万。对肢体障碍群体来说,出一趟门“成本太高了”。

B站有一位up主曾拍摄过一天特殊的出行。一只脚受伤后,她临时靠轮椅代步,才发现平时的三级台阶,要在无障碍坡道上手摇轮椅十多圈;本来一步就能迈过去的小坑洼,现在就要被狠狠地“颠”一下;以前也没注意,原来经常有自行车、汽车、施工设施挡住残疾人通道,她不得不在非机动车道上“溜边走”,还要时不时注意后方的自行车。 一天下来,尽管遇到了无数的好心人,她还是累得大汗淋漓。

临时坐轮椅几个月的普通人尚且如此,更多的残障群体,要常年与轮椅为伴,困难可想而知。即使换成电动轮椅、即使经常遇到好心人伸出援手,他们还是大多只能在日常的熟悉半径内活动,一旦去陌生的地方,就要做好“被困住”的准备。

罹患小儿麻痹症致双腿残疾的阮成出门时,最害怕的事情就是“找路”。

一开始,阮成出门最大的“坎”是家门口的“三道坎”——入户门的门槛、楼栋门的门槛和离家很近的一处斜坡。 第一次坐轮椅出门,因为操作不熟练,过门槛时重心失衡,阮成仰头摔倒,后脑勺撞在地上,给他留下了极大的阴影;坡度设计不合理的斜坡对“轮椅新手”来说也不够友好,上坡时很费力,下坡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加速度,就会有安全风险。 后来随着轮椅操作日益熟练,家门口也经过几轮无障碍改造,阮成跨过了这“三道坎”。成为全国残运会皮划艇季军后,经常有活动邀请他,他出门的机会也渐渐多了起来。

但阮成仍然很顾虑去陌生的地方,因为对信息了解不足,存在很大的不可控性。为了避开轮椅无法通行的地下通道和过街天桥,残障人士出门时大多会综合参考步行导航和骑行导航,却很难完全规避安全隐患。 有时开口询问路人,很多人却连无障碍设施是什么都不知道。

一次搭乘地铁的经历让阮成记忆犹新,借助地铁路线导航,前半程一路顺风,出站时他才发现地铁口没有无障碍电梯。那是一座10号线和3号线的换乘站,阮成凭借记忆想起3号线上有一座无障碍电梯,于是本来在10号线出口的他,不得不在站内摇着轮椅绕了很久找到3号线的出口,出站后又在地面绕回原来的位置,去往自己的目的地。

每当这时,阮成心中都会不自觉地升腾起一种恐惧与茫然,在人流中手足无措,仿佛被困在一处狭窄的地方不得脱身,又不得不想办法解决问题。最终“绕出来”后,已然身心俱疲。后来阮成才从朋友处得知,原来10号线地铁站C口就有一个无障碍电梯。如果早点了解到,是不是就不会绕那么远的路,白忙一场呢?

但这些细节的无障碍信息大多掌握在少数固定人群中,周围的路人不知道,远道而来的残障群体也不知道,因此构成了“无障碍盲区”。 要把一片陌生的区域摸索清楚,对残障人士来说,往往都要“摸爬滚打”几个月。这也成了横亘在他们和“远方”之间的天堑。

想独立出行,不用麻烦别人

除了客观环境上会遇到的种种困难,阻碍残障人士“走出去”的另一道坎是心理压力。

这些压力来自家人、路人、自己,最后都会内化为他们的精神压力。归结起来,无非是“不想成为任何人的负担或麻烦”。 以前无法独自出门时,阮成总是会询问家人和朋友:“今天能不能抽出一点时间带我出去一趟?” 然而再亲密的家人,也有自己的生活与工作。久而久之,除非必要事项,残障群体就不好意思再开口了,人也会变得越来越“宅”。 就算能够独自出门,也少不得接受来自陌生人的援手。那些或热情或同情或冷漠的目光落在他们身上,“总要别人帮忙,总给别人添麻烦”的愧疚心理也会逐次积累,产生极大的挫败感,消磨出门的心情,失去走出门的勇气。

事实上,残障人士大多都很向往外面的世界。在各类残疾人协会组织的社会活动中,但凡为残障群体创造机会走出门的项目,大家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。 他们害怕独自在家的孤独,也害怕出门在外会遇到各种困难,夹在两种害怕之间,寸步难行。 想要多看看外面的世界,也不想过多麻烦别人,唯一的解法是锻炼残障群体独立出行的能力,不需要他人额外的帮助。如郭百岭所说:“我希望像健全人一样自信、有尊严地出门,不会因为走错一条路给家人或者陌生人带来麻烦。”

对残障群体来说,拥有独立出行的能力,就是他们走出门的最大勇气。不必是家人不放心的负担,不必给路人带来麻烦,不必承受别人异样的眼光,遇到问题能够自己解决。

同样罹患小儿麻痹症的余杭区竹刻非遗传承人方淼鑫,已经独自驾车走过了中国的无数城市。2013年考取c5驾照后,他为车辆安装了辅助驾驶装置,就开始了“一个人、一辆车”的环游中国之旅。据他所说,目前他已经行驶了约12万公里。 然而这样一位多年自主出行的“老司机”,旅途中也会经常遇到问题。有时找不到无障碍酒店,就只能搭帐篷或在车上睡。一次他驾车前往西北地区的一座城市,提前打电话询问酒店是否属于无障碍,对方给了肯定的答案,但他到店后才发现门槛都进不去,只能被人“抬进去”。

饱经世故的方淼鑫内心早已锻炼得无比强大,虽不会因此产生心理压力,但他仍然希望有一个轮椅出行的导航路线,明确标出无障碍酒店、无障碍厕所的信息,能让他们自主到达目的地,即使多走点路也没关系,只要不徒绕路或被困住就好了。 因为对方淼鑫来说,长途不是问题,最多的时候,他一天能开1800公里的路程。下车后的“短途”才是如闯迷雾之中,充满了不确定性。 开启地图“无障碍模式”

守护残障人士的出行,就是帮他们“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”。 无障碍设施的普及与改造必不可少,作为普通健全人的我们,生活中也要注意维护无障碍环境,不给残障群体造成困境。此外,要设法帮助残障群体克服盲区,精准找到无障碍设施的位置。

目前,国内虽然无障碍设施不少,但数字化程度较低,换句话说,不联网。残障人士很难在陌生的地方找到它们,就好比以前没有手机导航的年代,我们问路只能问附近的本地人。

今年8月,郭百岭和几个阿里的同事聊天时,谈及残障人士出行困难的问题,大家深有感触,突发奇想能否开发一个专门服务残障人士的轮椅导航。和高德地图的产品经理通过电话后,才发现对方也在酝酿此类功能,双方一拍即合。 此前,郭百岭常在内网发表一些个人经历与感悟,他从不过度渲染自己的经历,而是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。同事们十分共情于他的经历与想法,对此次项目积极性颇高,也都觉得格外有意义,因此,项目仅用时3个月就上线了。

11月25日,高德地图正式推出无障碍“轮椅导航”功能,首批试点北京、上海、杭州三个城市。 残障用户在高德地图开启“无障碍模式”后,出行时将结合无障碍电梯、升降机等无障碍设施,得到一条经过规划的“无障碍路线”。除残障群体外,行动不便的老年人、推婴儿车的家长、携重物出行的人群等,也都可以在不同场景参考使用。

在设计阶段,项目组需要实地尝试路线,还有些项目组成员会尝试模拟残障人士的出行方式,“沉浸式”感受一番。因为一方面普通人很难设身处地识别残障人士行进过程中的障碍;另一方面,实现全面的信息梳理,且对不同的路线进行优先级判断与平衡,需要更精细化的体验。

项目组的张君君表示,“我们也要避免一些比较敏感的地方,避免心理伤害,希望比服务普通人更加贴心一些。比如无障碍设施的信息展示严谨性、路线提醒等方面,不让弱势群体产生心理伤害。”

“轮椅导航”也会不断完善和迭代,并为用户设计了一个“反馈入口”,旨在网罗集体的智慧。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地图中没有标识的无障碍设施,或残障用户使用时发现有更好的路线,都可以上报,再由产品端进行优化。 阿里和高德的员工们也都知道,这无法彻底解决残障人士出行的问题,但他们希望“点个小火苗”“做飞盘里的启动者”,推动事情往正循环的方向前进。

事实上,帮助残障人士完善“无障碍的环境”,不是某个人甚至某个大厂的事,而是所有人的事。一个社会的文明尺度,取决于对弱者的态度。每个人尽己所能,我们能在路边为一名求助的残障人群指指路,科技企业用技术“扫除”障碍,惠及更多人。无关力量大小,都是善意的表达。

在开车去西藏的时候,方淼鑫发现,“进藏的路上缺的是氧气,不缺的是勇气。”这句话适用于所有残障群体,走出门去需要勇气,而这些勇气也要较好的出行体验来维护,这样每一次出门,都是一次勇气的积蓄,而不是消磨。